时间:2023-01-14 22:32:28 | 浏览:743
台湾吴姓。在明代中期以前还没有史籍记载吴姓迁居台湾。在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稳定、经济大发展,人口发展很快、数量急剧上升,福建沿海地区本就地少,到这个时期人多地少的供需矛盾非常突出,迫于生计和为了开拓外面更好的生存空间,福建沿海的吴姓人身上“开拓”的基因又被激活了,部分吴姓宗亲开始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开始开拓新的天地。
吴姓迁居台湾,应较大陆其他族性早。远在春秋吴国鼎盛时,具有先进航海技术和海洋民族开拓和冒脸精神的吴国子孙,就有可能涉足台湾.澎湖。当吴国灭亡时,吴姓子逃难海上,也可能向东南渡海逃至台湾。但吴姓进入台湾,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是元朝时的礼部员外郎吴光斗。
自明朝嘉庆、隆庆、万历年间,也就是1525年至1620年近100年的时间,福建东南沿海的居民与台湾的交往频繁起来,以米、盐、杂货到台湾与土著居民交换鹿茸、皮、角等物品,时间一长,有些福建沿海居民就在台湾定居下来。据记载,在明朝万历年间、即1573至1619年间,福建云霄的吴登高移居台北,这是有记载比较早到达台湾的吴姓人。明代末年,福建沿海地区南安、安溪、海澄、晋江、泉州等地的吴姓带头向澎湖、高雄、台北等地移民,形成最早的有一定规模的向台湾移民的吴姓群体。明熹宗天启年间、即1621年至1627年,大陆沿海居民开始有规模移居台湾。据《台湾通史》记载,天启年间,福建漳州、泉州等地有3000人左右迁居台湾“筑寨以居”。崇祯年间、即1628年至1644年间,泉州人吴耀余从老家南安县江崎社迁居澎湖马公。崇祯十七年、即1644年,泉州同安县吴隆赛自金门迁居澎湖马公,因为这个时期台湾仍处在荷兰殖民者的统治之下,所以这个时期的吴姓移民只有先迁居澎湖。
明永历十五年、即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大陆沿海居民迁居台湾成为一个小高潮。明永历初年,泉州府同安县吴礼熙、吴祖合叔侄从金门迁往澎湖白沙。永历年间,漳州府龙溪县的吴凤胎随宁靖王朱术桂到台湾,定居台南市。泉州安溪吴天来随郑成功到台湾,在台湾开垦了湾仔内及新庄二个新村。郑成功部将吴智武开荒建设了嘉义西堡新村。移居台湾的吴天来开荒建设了台南后壁,吴蓉开荒建设了彰化。这一时期迁居台湾的吴姓大多是以开荒垦殖为主,少数从事商业或其他行业,当时在台南县白河镇街上就有一家大陆移居到此地的吴姓人开了一家商铺,生意比较兴隆,远近有名。
随着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成功带动了福建沿海地区人民包括吴姓大规模迁入台湾的行动,特别是到了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计98年的时间,福建沿海居民迁居台湾的行动有了一个小高潮。清朝统一台湾后,在康熙二十二年、即1693年以后,迁居台湾的人包括吴姓人迅速增多。泉州南安县的吴清迁居高雄湖内地区。泉州晋江县的吴重燕、吴允秀迁居嘉义东石。泉州安溪县的吴神佑迁居彰化秀水。在康熙年代福建沿海居民迁台湾的比较多,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康熙末年,漳州平和县乌石村的吴珠迁居嘉义竹崎,经常与阿里山的的土著高山族人做生意,他的儿子吴凤后来做了阿里山的通事。后来吴凤舍身成仁,被尊为阿里山之神,闻名整个台湾。1820年,阿里山人民为他建吴凤庙,也叫阿里山忠王庙,这是吴姓在台湾最早出名的吴姓,吴凤在台湾影响至今,被称为台湾忠心成仁的一座标杆。
乾隆年间是大陆居民迁移台湾规模最大的一个时期。其中福建泉州南安县、同安县、晋江县、安溪县,漳州府龙溪县、漳浦县、南靖县、平和县、海澄县、诏安县,汀州府永定县,永春州永春县。广东梅县,嘉应州镇平县、平远县,惠州府陆丰县,潮州饶平县、大埔县都有不少吴姓迁居台湾定居。其中福建漳州漳浦县一大批吴姓迁居台湾各地,吴沙也在此时迁居台北贡寮,在贡寮定居安顿下来后,在嘉庆初年、即1796年后来几年时间,率领当地民众在宜兰开始大规模开荒屯田种养殖农业开发活动,兰阳平原得到很好的开发,形成大片幅员辽阔的肥沃的农田。吴沙也被后人尊称为“开发兰阳第一人”。咸丰六年、即1856年,福建汀州永定县思贤村的吴圣昌迁居桃园中坜,吴圣昌的儿子吴春叔在台湾考中秀才,生儿子吴鸿麟、吴鸿麒、吴鸿森,人丁开始扩充。吴鸿麟、吴鸿麒后来当选新竹县参议员,吴鸿森当选为台湾省省参议员,从吴圣昌到吴鸿麟只是三代,就已经成为桃园地区重要的名门大族。到了吴鸿麟的儿子吴伯雄这一代,永定思贤村迁台吴氏家族发展才真正进入鼎盛时期,是台湾政坛上影响最大的吴姓政治家之一。在经济上也是很成功的,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集团,拥有雄厚的实力,成为台湾地区著名的大族门户,号称“全台第一家的”美称。
乾隆以后,大陆居民迁台湾定居活动锐减。从明清时期开始迁台的吴姓族人绝大多数是福建、广东二省的部分地区,尤其是台湾福建籍吴氏占吴氏总人口的81.5%,广东籍的吴氏占台湾吴姓总人口11%。吴姓人迁居台湾后,与当地其他各姓民众一道,对台湾的开发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吴姓族人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对宜兰地区的开发。吴沙集结和率领漳、泉、粤三铬移民人开垦宜兰,成为台湾开发史上声名赫赫的“开兰始祖”。台湾道吴大廷籍贯湖南沅陵人,出任台湾道后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为台湾的开发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深受台湾人民的爱戴。在抵抗日寇的侵略,吴汤兴、吴彭年率军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杀,在彰化八卦山阵地消灭日本精锐近卫师团千余人,在这场激战中,吴汤兴、吴彭年壮烈牺牲,为保卫台湾作出了英雄的榜样。
在台湾,吴姓一直是台湾的主要大姓之一。1930年台湾地区首次人口普查,统计吴姓为第七大姓,占台湾总人口的4%。据1954年不完全统计,吴姓仍是台湾的第七大姓。1956年9月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表明,吴姓在台湾1027个姓氏中名列第六位,实际人口约375132人,占台湾总人口的4.1%。1978年6月30日各地以户政在籍人口统计,台湾1694个姓氏中吴姓列第七大姓,总有人口668734人,占台湾总人口3.9%。从绝对人数上来看,吴姓在台湾主要分布在台南县、云林县、台北市、高雄县、彰化县、嘉义县等,这六个县市占台湾吴姓的49.6%。云林县是台湾吴氏聚居最密集的县,占全台吴氏的13.2%。宜兰吴沙也成为当地影响最大的家族之一。台湾吴氏也与祖国吴氏一样有聚居行为,在台湾许多地方吴姓都是一个村一个村聚居。形成了如台北的贡寮、云林县的元长、台南的将军、台南的安南的吴姓都占当地人口的20%以上,都是大族吴部落。
许多年来,吴氏迁入台湾后,为台湾各地的社会进步、经济繁荣作出了许多贡献,如实业家新光集团的吴东进兄弟,著名的企业家和文化人“吴三连文艺奖”的设立者吴三连,“铁与血铸成的男儿”、创立“吴浊流文学奖”的吴浊流,驰骋攻坛的吴伯雄,等等,为台湾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当然,还有全台六、七十几万吴姓宗亲数代传承谦让开拓的精神,绝大多数为台湾地区各地建设贡献了自己的汗水与献血,聪明和才智。
鸡屁股在台湾被叫做七里香2台湾也有故宫,台北故宫博物院内收藏有故宫、南京故宫、沈阳故宫、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和国子监等处的皇家旧藏。所藏的商周青铜器,历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献、名画碑帖等皆为稀世之珍。
乘着海风,沿着海岸线户外骑行,对于热爱骑行的人来说称得上是一种极致的骑行体验。狭长的台湾岛横跨了热带与亚热带,使台湾拥有了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景致。台北天然的地热温泉、阿里山原始的森林植被
先有我解放军台海亮剑,后有国家公布“台湾问题白皮书”,台湾回归的路程近了!当我们的宝岛归来的那一刻,你会想去看看么?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在那里又是怎样的呈现!第一,澎湖列岛,这里是每次在提及主权问题时都会和台
你知道晒一下台湾地图会唤起多少人的乡愁吗?直至今日,该话题已有3.4亿次的流量!8月7日,某地图联合微博共同发起#一起共建台湾省实景地图#话题活动,邀请广大网友晒出自己拍摄的台湾省实景图并带图中位置发布微博,同时网友上传的图片也有可能入选台
相信以国家的力量,两岸统一指日可待,到时候去台湾省旅行,将不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去台湾一定不能错过的5个地方,建议收藏起来,反正迟早都能用得到~日月潭日月潭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这里群山环绕,森林茂密,还拥有台湾省唯一的天
台湾富,大陆强,两地联合在一起,是一个既富且强的大国,岿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任谁也。生吾华夏,育吾中华。台湾野柳台湾的九份台湾,是最近一直很敏感的词语,佩特西的窜访台湾一度使得两岸的关系剑拔弩张,但不管怎样,台湾都是我们祖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导读:如果某些歪嘴还是“大陆吃不起茶叶蛋”,那么身在大甘肃省的崔皓景将端着“兰州拉面”、“骑着骆驼”来和讨公道。台湾旅游台湾省资源丰富,以前人们关注日月潭、阿里山、台北故宫博物院、101大楼等等旅游景点,现在更多的人关注的是金门岛、琉球屿等。
计划先乘飞机到达松山机场,然后徒步到台北市政广场的台北探索馆,台北探索馆内的 “发现剧场” ,非常出名,全世界只有两座, 有360度的大萤幕,灯光、音效、电脑特效更是惊人,营造出与真实环境中视野所见的景象,让我们了解这座省会城市的历史。台湾
(抗击新冠肺炎)台湾2021年境外旅客人数创新低中新社台北8月2日电 综合《联合报》《工商时报》等台湾媒体2日报道,台当局交通部门“观光局”最新统计显示,2021年境外赴台旅客为14.48万人,创有统计以来新低;全台岛内游人数为1.26亿人
说起台湾,有许多称谓,汉叫夷洲,随谓流求,明称北港、东蕃,清朝才叫台湾。台湾的来历也有很多说法,较流行的是因盛行于闽台地区的台风而得名,台湾总面积3.62万平方千米,是一个长方形,从地图上看形似一个扳手,5个直辖市,23个县,2351.95